2021,印刷業都發生了啥
時間:2022-01-18 來源:
時光如箭、歲月如梭。轉眼間,2021年已經悄然逝去,嶄新的一年已然開始。
回顧2021年印刷業,有很多值得我們銘記的事實與記憶。
文 | 王 森
編輯 | 王 浩
2021年,印刷業發展態勢,可以用營收微增、利潤承壓、投資增長低緩來概括。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印刷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5990家),實現營收6581億元,同比疫情下的2020年增長10.4%;實現利潤總額361億元,同比2020年下降2.5%。困擾行業多年的增收不增利現象,在2021年更加突出。
值得指出的是,這些企業都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大中型印刷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而受紙價、人工成本、用電、物流成本等等的多輪沖擊,更多中小微印刷企業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嚴峻。
2021,帶給印刷業最明顯的感受,便是以紙張為代表的原材料價格狂飆。
隨著國內疫情形勢的改善,印刷企業需求得到快速恢復,紙價也隨之上行,白卡成為領漲者,更在春節之后直沖萬元大關。在白卡紙價的帶動下,銅版紙、雙膠紙、特種紙等其他紙種也紛紛上漲,“一函兩漲”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紙張快速漲價的預期已經形成。
對于紙價快速上漲的原因,官方的解釋是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帶動紙價生產成本的提升。
而從政策層面來看,年初“禁廢令”的正式實施,讓國廢供應呈現緊張局面,而2020年“限塑令”的實施,也讓白卡等紙種的使用需求和使用場景大大增加。
同時,在“雙循環”政策的推動下,印刷包裝訂單需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增加了紙張供給的難度,也加速了白卡等主要紙種的消耗。
造紙產能的集中化,也推動了紙價的進一步上漲。一方面,隨著國家對于造紙落后產能的加速淘汰,產業集中化趨勢日益明顯,而巨頭之間的并購重組,讓紙價話語權掌握在少數企業之中,使得這輪紙價上漲多了一些壟斷的因素。
不只是紙價上漲,在全球資產放水的大環境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均呈現上漲趨勢,印刷用版材、油墨等,也紛紛發布漲價函,印刷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
進入2021年下半年,雖然紙價普漲的局面有所緩解,部分紙種價格甚至快速下跌,但紙價整體仍在高位運行,短期內對于印刷企業的影響還要持續,長期來看,隨著造紙產能的釋放,紙張價格有望緩慢回歸。面對紙價上漲的周期性變化,廣大印刷企業還是要理性面對,建立合理的應對機制,同時密切關注紙張市場行情變化,以及合理地及時傳導到終端,共同分攤壓力。
如果說紙張等原材料價格的快速上漲,短期內帶給了印刷企業2021年最直接的壓力,那么以“雙碳”為代表的宏觀環保政策,對印刷業的影響更為長期化。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正成為行業高頻詞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碳達峰、碳中和與“能耗雙控”息息相關。能耗雙控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而能耗雙控目標,也是限電限產的重要“推手”。
2021年9月中旬開始,全國多個省份出現限電情況。據了解,印刷企業的狀況是每周有限2天、3天、甚至6天,不一而足。普遍態勢是,9月中旬到下旬愈限愈烈,10月以來情況稍緩。
盡管限電時間不長,對印刷企業整體影響并不算大,但考慮到目前廣大印刷企業普遍處于微利經營之下,其對行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仍不可小視。
從長遠來看,碳達峰、碳中和依然成為未來行業發展的剛性指標。印刷企業應該早做準備,制定更具體更深入的碳排放工作規劃,做好節能降耗的長期規劃,與上下游企業共同探尋綠色化的生產路徑。
2021年9月14日,上海艾錄包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這家于2020年底成功過會的企業,終于迎來了上市鐘聲。
回望2020年,龍利得、天元實業、森林包裝、杭華股份等企業相繼上市,印刷資本市場熱鬧非凡。然而2021年以來,真正實現上市的印刷企業僅上海艾錄一家。
行業的沉寂,抵不住印刷包裝企業角逐資本市場的決心。多家百強印刷企業或開啟上市輔導之路,或披露招股書,或積極做好上市準備。“外冷內熱”,也成為印刷資本市場2021年最顯著的特征。
盡管相比于2020年,印刷包裝企業的上市步伐有放緩趨勢,但近年來金融市場的制度改革為企業上市,增添了不少利好消息。
![](/uploads/wechat/97cbc142bb3996ba406bb4cfb2d1182a.png)
如創業板的注冊制改革、科創板的推出、主板與中小板的合并,還有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等,都為印刷包裝企業上市帶來了更多新機遇。
由于北交所更多關注中小企業的持續創新能力與成長性特征,對面廣量大的創新驅動型優質中小企業的包容性更強,對印刷企業顯然更為友好。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開市,以快遞物流包裝為主業的方大股份,成為首家在北交所上市的印刷包裝企業。更多印刷企業,也悄然開啟了北交所的上市歷程。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2021年是印刷包裝企業上市小年。但資本市場加速改革的背景下,印刷企業“外冷內熱”仍在追求資本市場的道路上不斷耕耘前行。
2021年8月底,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完成公示,有2930家企業位列其中。名單中,出現永新股份(黃山)包裝有限公司、凌云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身影。
盡管工信部已經連續發布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但“專精特新”的提法,從來沒像今日一樣受到全社會和行業的關注。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體指在實體經濟中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而“小巨人”企業則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截至目前,“小巨人”企業已評定三批,數量達4762家。
2021年6月,工信部、財政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格局,樹立產業鏈領航、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三類典型標桿,力爭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形成,發展萬家“小巨人”企業、千家單項冠軍企業和一批產業鏈領航企業。
由此可見,我國對于中小企業規劃的成長路徑是,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到領航企業。印刷企業應該捕捉到國家和行業層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推動自己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由強變優,最終將自己打造成為主業突出、綜合實力強,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2021年,我國印刷業智能化建設正在邁入發展新階段。這一年,企業智能化建設正加快落地實施,印刷業智能化的升級路徑也更加清晰。
如裕同科技投資12.5億元建設的許昌智能工廠自動化模塊完成度已經達到約70%,其中廠內倉儲物流和車間運輸環節基本實現全自動化,幾乎不需要人力,全部由運送機器人(AGV)及自動叉車式AGV替代完成;安徽新華對現有的生產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使用邊緣控制系統,制定接口通訊協議,實現同一生產線在不同工藝流程下的設備狀態實時采集、參數提前預置,生產數據云端存儲分析、動態可用、掌上可視,生產線設備與信息化系統的協同運行……
自2021年11月1日起,《印刷智能制造術語》等6項印刷行業首批智能制造行業標準正式開始實施,為印刷業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更多標準支持。
一些印刷企業智能制造項目也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在國家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揭榜單位和優秀場景名單中,上海紫丹食品包裝印刷有限公司與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2021年,印刷業智能化發展正在加速落地實施,不少大中型龍頭企業的智能化建設正走向深入。隨著更多印刷企業自動化、標準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的顯著提升以及精益生產在行業廣泛普及,全行業踐行智能化發展的基礎正在逐漸夯實,行業對于智能化建設的認識,也從重硬件輕流程和過分追求無人化到重視硬件、軟件和員工生產的協調發展。
近兩年,高速噴墨印刷在國內的發展呈現出“井噴”之勢。根據科印傳媒“高速噴墨印刷在中國”調查顯示,2020年,高速噴墨印刷設備裝機量達到298臺,近乎于2019年裝機量的3倍;國內高速噴墨印刷設備的保有量也突破500臺大關,達到539臺。與此同時,高速噴墨印刷在商業印刷、數碼快印、包裝印刷領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廣和應用。
盡管高速噴墨印刷在國內市場增長勢頭火熱,但也面臨著突如其來的政策風險。“雙減”政策的出臺,不僅影響了新東方、學而思、猿輔導等一大批K12教育機構,也影響到商業印刷、書刊噴墨印刷設備供應商和印刷企業,不少已經訂購設備的企業選擇退機。
盡管“雙減”政策對企業上馬高速噴墨數字印刷設備的熱情產生負向影響,但并不會改變高速噴墨技術是未來數字印刷發展趨勢和主流方向這一事實。
進入“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成為印刷業發展無可取代的關鍵詞。無論是噴墨印刷設備的提供方,還是技術的應用者,都應該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噴墨印刷發展的第一要素,潛心提升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讓噴墨印刷能夠真正成為被市場廣泛接受和認可的印刷技術,進而在挑戰傳統膠印技術的征程中取得新成績。
![](/uploads/wechat/b1c291cf15055b0cbde3b9e1781b00ad.gif)
2021年的印刷記憶還有很多。通過對2021年印刷業發展趨勢和特征的梳理,我們整理了十組關鍵詞,分別是“十四五”“百年紅色印刷”“雙碳”“智能化”“紙價波動”“印企上市”“專精特新”“人才建設”“新消費升級”和“噴墨印刷”,會在之后的報道中一一登場。
用以上十組關鍵詞,概括2021年中國印刷市場的整體表現,其實并不全面,而且有些刻意,甚至會忽略印刷業正在面臨的困局。但我們希望以點帶面,通過這些關鍵詞,匯集一年來行業普遍關注的新特征、新變化、新趨勢,忠實記錄行業變遷,力圖為您呈現出一個更加完整而貼近真實情況的行業發展現狀。
縱覽這些關鍵詞,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發展方向、每一項技術進步、每一組趨勢特征,都在快速發展變化。2021年,印刷業唯一不變的發展特征就是“變化”。這種變化,在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為行業帶來了更多新挑戰。
特別是在疫情迷霧已然濃厚、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加、國際貿易摩擦在短期內無法全面解決的大環境下,如何借助這些“變化”,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是決定我們每個企業能否穿越不確定性迷霧、跨越非連續性鴻溝的關鍵。
2022,讓我們不畏變化,砥礪前行;攜手共進,迎接未來!